千年繁华孕育文化名镇——河下

  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角的河下镇是我国“十五”期间确定的30个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之一。古镇的入口处有一座牌坊,横额“古镇河下”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题写。两边的对联为“杏林泰斗文学宗师十二翰林三鼎甲,巾帼英雄须眉名将千秋青史几干城”,让我们得以管窥河下厚重的历史文化,而造就这种文化的正是河下历史上的繁华。

  ●名镇河下,明清曾为繁华都会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沟通江、淮,北上伐齐,在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了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在其最北端的淮安城北逐步形成了繁华聚落北辰坊,也就是河下古镇的前身。可以说,河下因运河兴起,与运河共脉动。

  河下之地名始于明代,其位于古黄河与运河之间,扼漕运之要冲,且地势卑下,因而得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有22条街、91条巷、13座坊,繁华盛于一时。如今,大多数古街巷已经毁于战火或被拆除,仅有10余条保留至今,如湖嘴大街、罗家桥、估衣巷、花巷、茶巷等。其中,钉铁巷、打铜巷、竹巷、摇绳巷、风箱巷这些饶有趣味的街巷名,与明清时期河下曾经是清江漕船厂的原材料加工集散基地大有关系。明初在清江浦设立的漕船厂曾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内河造船厂,直到清乾隆年间方遭裁撤,船厂兴盛时每年可造船500多只,耗费白银达5万两,造船工匠逾6000人。河下由于有靠近船厂的便利,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加工制造业得以日渐繁盛,史载“船厂抽分复萃于是,钉、铁、绳、蓬,百货骈集”。流传至今的众多古街巷名向我们传递着河下古镇昔日的繁华。

  河下的兴衰与盐业息息相关。明代时扬州设有两淮盐运使司,下辖通州、泰州、淮北三分司。淮北分司署原设在涟水城南淮河岸边的支家河口,后因受到洪水威胁而迁至河下,当时的“淮北盐引批验所”则驻节河下绳巷。史载当时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成为淮北盐运的必经之地。盐运管理机构的入驻吸引了大量淮北盐商,当时有“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清初时,在淮安的大盐商有13家,均为当时之豪富。盐商的涌入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商人大批跟进,他们在河下开店铺、修道路、建别墅、筑园林,河下的繁华由此趋于极盛。为了盐运的需要,由淮北大盐商程丹林首倡,捐银八百两从外地购得石板,并铺砌了满浦一条街(今湖嘴大街)。其他盐商也纷纷响应,捐银铺建其它街道,使得河下的每条街巷都成为石板街道,这在不产石材的淮安地区是奢华与繁荣的象征。

  明清时期,朝廷确立了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设立统管全国漕运的漕运总督驻节淮安古城。同时,负责督运漕粮的总兵也驻节于此,并称文武二院。漕运总督一般兼任巡抚,淮安由此成为苏北和皖北的区域政治中心。每年夏秋之交,漕船到达淮安,一律要停泊在城西运河边上的河下漕运码头接受盘查,押漕官吏、船工水手等纷纷上岸贸易,南来北往的客商也聚集于此,出现了“牵挽往来,百货山列”、“市不以夜息”的盛况。商店鳞次栉比,市场繁多,有米市、柴市、西义桥市、兰市、湖嘴市、罗家桥市、姜桥市等。大批外地会馆,如福建会馆、润州会馆、浙绍会馆、定阳会馆、四明会馆、江宁会馆等的出现更表明当时的河下已俨然成为一处繁华的商业都会。

  ●文人荟萃,萧湖园林美冠一时

  河下虽然不大,却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哺育了无数的杰人逸士,著名的有“兴汉三杰”的大将韩信,汉赋鼻祖枚乘和其子枚皋,“诗赡美、多兴味”的晚唐诗人赵嘏,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与其丈夫抗金名将韩世忠,明代抗倭状元沈坤,《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温病学家吴鞠通,朴学大师阎若璩,民族英雄左宝贵,著名学人罗振玉等等。自唐代设立科举制度始,仅明清两代河下就出过1名状元、67名进士、123名举人、13位翰林,而且状元(沈坤)、榜眼(汪廷珍)、探花(夏曰瑚)形成科举史上闻名的“三鼎甲齐全”的局面。此外还有“五世巍科”、一门六进士的刘氏家族,兄弟同科进士的李氏兄弟,父子同试博学鸿词的张氏父子等,河下由此被誉为“中国第一进士镇”。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明代大学士邱浚曾在河下西湖嘴上发出喟叹:“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如今,河下萧湖的南区为大将韩信纪念建筑群,北区则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盐商私家园林群。在河下兴盛的三百余年里,诸商莫不以华侈相尚,食不厌珍、衣必华贵、宅第园林斗巧炫奇。《河下志》中记载河下当时有园林148处,较为有名的有探花夏曰瑚的“恢台园”,张新标、张鸿烈父子的“曲江园”,宁夏兵备道、进士黄宣泰的“止园”,盐商程镜斋的“荻庄”,田园诗人吴进的“带柳园”,刘讱庵的“一簧园”和“思园”,阎若璩的“眷西堂”,汪廷珍的“道甯堂”,吴承恩的“射阳簃”,吴鞠通的“问心堂”,殷自芳的“松林草堂”等。其中,“荻庄”曾经预作过乾隆南巡时的行宫,这些富丽风雅的私家园林使萧湖在明清时期名噪一时。方苞、沈德潜、吴敬梓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边寿民等著名文人经常出入园中,吟咏风月,泼墨言志。清代诗人赵翼曾以“是村仍近郭,有水可无山”来形容萧湖的秀丽风景,诗人袁枚也以“名花美女有时来,明月清风没逃处”来赞叹萧湖的风流雅致。

  ●运河石堤,乾隆皇帝六次留诗

  如今的河下是淮安区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整个街区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古街之上,犹如阅读一本线装古书,古朴自然而又韵味无穷,一块块印着深深车辙的石板似乎仍然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据了解,河下八成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其中清代以前的建筑占七成以上,石板路面则占九成,历史风貌得以基本保存。镇内有一批保存完好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古迹,如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在里运河的北角楼大湾,也有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即古运河石堤。石堤现高5米,外侧均以条石堆砌,石质为青石、麻石,宽、厚均约0.4米,长0.8至1.2米不等,保存比较完整,是古人治理运河的重要实物见证。石堤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当时平江伯陈瑄疏浚清江浦,于管家湖东北畔界水筑堤砌石。明弘治年间,黄河全流夺泗夺淮,黄水常倒灌清江浦,地势低下的淮安府城便常有水淹之患。万历、天启年间,里运河“河身日高,日加浮堤,势与城垛平”,河水多次冲决,上演了一幕幕水淹淮安城的人间灾难。天启四年(1624),淮安城西里运河堤大修,改为砖石工。清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曾两次谕旨河督,下令照旧补修运河石堤。到了乾隆皇帝首次南巡经过淮安时,石堤已年久失修,露出了土堤。此中的隐患触动了皇帝,他连忙下旨命总河高斌及总督黄廷桂修复石堤,并御制《过淮安》诗纪其事,诗中云“甃石费虽巨,为民无惜理”。

  于是,户部拨帑,河督高斌等“建淮安东堤石工,自漂母祠迤北石码头起至北角楼旧石工头止,长450丈,砌石11层”,南接康熙时建淮安旧城段石堤。两年后河淮并涨,淮安城赖此石堤得以保全。此后,乾隆皇帝将改筑淮安府城西北石堤作为自己的一项功绩,五次南巡过淮安时均临幸阅视,并各作一首《阅淮安石堤》五言排律,纪咏其事。

[ 编辑:朱 静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