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运河之都”淮安的姻缘故事

  作为“九省通衢,南船北马”的“运河之都”,淮安在历史上兼容南北,沟通东西,政治地位显著,经济文化发达,达官显贵聚集,文人墨客、商贾名流来往不断,产生过许多风流佳话。其中,清代山阳县河下才子杨鼎来与查婉香私奔,以及程允元与刘秀石年近六旬才完婚的故事最为有名。他们一对冲破束缚,爱情至上;一对恪守婚约,男义女贞,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杨鼎来与查婉香:为爱情冲破封建礼教

  清代淮安府山阳县的杨鼎来字小匡,号柳岑,是当时的淮上才子。他不仅文采过人,还精通拳术,可算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自他父亲往上,曾出过五世进士,算得上书香门第。杨鼎来幼年时,其父杨启哲在吴县当教谕,他随父亲在那里生活。寓所旁边住着一户查姓人家,是海盐巨族。查家有一女名婉香,聪明好学,9岁便会作诗填词,常与杨鼎来一起嬉戏。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只可惜,古时婚姻须遵父母之命,自己做不了主。查婉香17岁时被许配给了名门望族潘曾莹之子潘祖同,而杨鼎来因父亲卒于任所,扶柩回乡,娶了河下彭朝槐之女彭月姝为妻。杨查二人被拆散,但碍于礼法,只好认命。

  后来,杨鼎来的妻弟彭赓瀛在北京捐了一个小京官,他就去京城投靠彭赓瀛。当时,潘氏一家亦全家移京,潘曾莹与其侄子潘祖荫(1830-1890,书法家)均任侍郎,潘祖同亦入翰林院为翰林。杨鼎来在吴县时,曾拜在潘曾莹门下为门生,便求助于老师,借住在潘宅。杨鼎来住进潘府,正好与查婉香有了相会的机会。咸丰九年(1859),杨鼎来参加北京乡试,中了副榜,获得副贡的功名。杨鼎来的妻子彭月姝已病故,为了能在京逗留,与查婉香幽会,杨鼎来就捐了个候补工部主事,钦加员外郎衔。同治三年(1864),杨鼎来又参加北京乡试,考中了举人,并且在前十名之内。这一年,潘家因事失势,潘祖同革职遣戍,潘祖荫降职为编修。杨、查两人无所顾忌,以诗歌往来,互诉衷肠,后被潘曾莹发现,立即将杨鼎来逐出师门。

  第二年,杨鼎来在京参加会试时,与查氏连夜私奔。潘家知道后,花钱雇了五名拳师,要他们追上以后就将杨查二人杀死。杀手们追至杨柳青(位于今天津市),发现杨、查二人合骑一匹马南行,便上前厮杀。谁知杨鼎来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通武功。几名杀手不是他的对手,被打得落荒而逃,杨查二人平安地回到了河下。

  在封建社会,类似这样追求爱情的行动可谓惊世骇俗,违背了礼教。潘氏父子更是恨意难平,遍告京城同乡故旧,称杨鼎来“夺人之妻,品行不端”,并对每届主持会试官员进行游说,如果考生中有杨鼎来的试卷,请将其抽换,不能让这个伤风败俗、败坏道德的人得志。

  同治七年(1868),杨鼎来再次进京赶考。临行前,查女赠诗云:“淮水清清河水浑,安排行李送王孙。明年三月桃花浪,君唱传胪妾倚门。”寄托了这位封建婚姻叛逆者的期望。主持会试的官员对潘氏父子的游说谙熟于心,但因试卷姓氏是密封的,起初会试官员并不能判定有没有杨鼎来。后来,待拆封时才发现杨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当时是以第九名的名次进呈给皇上,会试官员不好更改,便计划在殿试时再做手脚。杨鼎来向来工于书法,而且将米芾体练得炉火纯青。因此,考官们将精力集中在了米芾体试卷上。而杨鼎来这次有意避开米体,改写欧阳询的字体,考官们再次失察,杨的试卷也再次以前十入榜,被授予工部主事。

  杨自知不容于舆论,遂弃官回乡,在河下建立居所,名曰“梧竹山房”。夫妻俩朝唱夕和,感情甚笃。有人称查婉香为“汤夫人”,“汤”即潘、杨二字各取一半,以此来戏谑他俩。然而他们毫不介意,一笑了之。查氏与杨生了两个女儿,在淮生活了二十余年,后与杨在同一年去世。查氏先杨数月而死,杨挽一联云:“前世孽缘今世了,他生未卜此生休。”

  此事见于清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查氏女悦杨小匡”。其事时人褒贬不一,但一对才子才女遍经坎坷,终成佳偶也不啻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传奇故事。而在今天看来,杨鼎来为人“魁奇磊落”,非常聪明。他工书善诗,更善属文,著有《柳岑遗稿》一卷。杨鼎来晚年以在河下设帐授徒为生,他教出来的学生多数成了秀才,不少中了举人、进士,因此名声很大。他的儿子杨嘉祥也是个秀才,继承了他的儒业。侄儿杨嘉谷,字玉农,是淮扬间有名的画家。查婉香亦开办私塾,传授学识,还招收了一些女学生。

  ●程允元与刘秀石:守婚约最终成为眷属

  如果说杨鼎来与查婉香属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典型,程允元与刘秀石则属于遵守封建礼教、男义女贞的典型。

  康熙五十年(1711),33岁的淮安山阳人程光奎参加乡试。因以金钱贿赂副考官得中举人,发榜后被揭发,程光奎被判绞监候(后戴罪家中)。科场案后,程光奎破家,改字醒未,迁住河下粉章巷。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改元雍正,以明年为元年,大赦天下。程光奎这才恢复自由。第二年,他带着两岁的二儿子程允元(字孝思),北上以圆京师之梦,邂逅了举人刘登庸。两人相见恨晚,便为儿女订下了亲事:刘登庸将他的四女儿刘秀石许给程允元。程光奎当时以玉环一对为聘,刘登庸则回以女儿的庚帖。不久,程光奎带子南归。

  刘登庸是北京平谷人,当时在吏部为郎官。不久,他被派到山西当地方官,后任蒲州知府。任满后,归居天津,与程家断了音讯。程光奎回淮以后,家业衰败,夫妻俩不久就死了。程允元24岁那年,根据家人的介绍,到平谷寻访刘登庸一家,却听说刘家已南迁,不知落居何处。当时他肩背行李,风餐露宿,沿运河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刘家的踪迹。再后来,传闻刘女已故,长兄劝程允元另娶,他仍不肯,说:“即使死了,我也要给秀石扫墓。秀石如果活着,为我守贞,我如新娶,岂不成了负义之人?”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到了近六十岁时,程允元仍是光棍一个。

  程允元以为漕丁教读为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大河卫前帮漕船北上,程允元上了船,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船上生活。五月,船到天津时,因为风大浪急,只好暂时停泊,等待好天气。一天,岸上有人闲谈,说他们这儿尼姑庵里,有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姑娘,始终不肯嫁人。说是父母将她许给一个盐商的儿子,后来盐商家遇上大祸,现在不知在何处。程允元所在的船上的人听后顺口插话道:“我们船上也有一个五十大几的男人至今未娶!”两下互问其详,才知道那个女的就是刘秀石。

  船上的粮长杨锦文对此事特别热心,便上岸打听。原来,刘登庸一家归居天津后,刘秀石22岁那年,刘登庸病倒了,临终前将那对玉环放在秀石手中说:“淮南程允元是你的夫婿,一定要记住啊。”十几年后,亲人陆续亡故,只剩下刘秀石一个人,茕茕孑立,寄处尼庵,以针黹自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她与程郎终于见了面。

  后来天津知县金之忠得知此事,派人查实情况后,让夫人告诉刘秀石,要为他们办婚事。金之忠择于六月初八,备舆马仪仗,派执役数百人,持“义男贞女”金字牌,随程允元前去迎亲。两人在天津县衙大堂上举行了婚礼,金知县亲自主婚。婚后,刘秀石随程允元上了漕船,到山阳县定居。

  事后,大学士两江总督高晋以其事上报朝廷。皇上认为这是千古奇事,是封建婚姻的典范,值得褒扬。礼部议后认为:“义夫贞妇,例得旌表。至幼年聘定,彼此隔绝,经数十年之久,守义怀贞,各矢前盟,卒偿所原,实从来所未有,应旌表以奖节义。”(《清史稿》卷446)皇上随即批准,赐黄金三十两,建坊表彰,曰“贞义之门”。礼部又将此事记入《礼部则例》,公布天下,引发轰动效应。有人写记,有人写诗,有人写小说,还有人写剧本,梨园到处演出。程、刘二人过世后,经官府出面、商人资助,程家后人在竹巷街西端为他们修建了“义贞祠”。

[ 编辑:朱 静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