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流金 江淮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三农”发展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突出增收富民壮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三农”工作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

  走进涟水县鲜切花生产基地,花团锦簇、蔬果飘香,工人们正在忙着装箱,准备将这些农产品漂洋过海、出口国外;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全人工环境的“植物工厂”,采用LED植物光效照明、环境智能检测与控制、作物立体化无土栽培等国内领先技术培植蔬菜,有效解决了农作物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危害及环境污染;盱眙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入“互联网+”现代农业,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经销商、客户联系,实现网络销售、线上交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项目为王”,深化农业招商引资,以项目促进加快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自2013年农业招商纳入全市考核以来,累计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83个,投资总额超200亿元,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9:1,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

  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意见》,聚焦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明确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实施重点和推进措施,为淮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定调指路。

  在“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下,我市秉承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业,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粮食生产在实现“十二连增”基础上保持稳产高产,总产量稳居全省前三。成立淮安大米产业联盟,产业化开发不断迈出新步伐,优质稻米基地面积扩大到227万亩,占到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40万亩的一半以上。高效园艺产值达161亿元,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7.3万亩,占比17.95%。虾蟹经济主导渔业生产,特色水产面积51万亩,水产总面积76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113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9.75万亩,占比25.9%。

  2016年,我市修订完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强化银企对接,动态监控,项目扶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强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88家;销售过亿元企业127家,双汇销售额首超50亿元大关。全市5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新增带动农户91.45万户,同比增长10.5%,新建各类基地面积7.89万亩,户均增收突破3500元。

  园区支撑效应明显,创成台创园、淮阴农业科技园区和洪泽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家“国字号”农业平台,省级农业园区10家,全省第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家,市级农业园区15家,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示范推广了一批农民可看、可学、可用的“三新”技术模式。淮安稻麦科技产业园先后有160多个新品种、90多项新技术转化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方法和技能。

  品牌农业建设实现突破,先后创成淮安红椒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淮安黄瓜、淮安黑猪等农产品地理标志8件,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中国驰名商标6件;淮安红椒、洪泽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6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盱眙龙虾风靡国内外,品牌价值166.8亿元,常年带动从业人员20万人;淮安红椒品牌价值40亿元,亩均纯效益过万元。

  改革激发活力,农村更美

  “12.12元,成交。”在涟水县红窑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一项关于村部厂房出租的招标项目,在村民代表的见证下,一锤定音。“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真正“活”了起来,通过顺畅流转,实现了保值增值。

  近年来,我市突出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突破了一批关键制约因素,努力让改革创新成为促进体现农业农村发展成效的最大看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进度全省第二、苏北第一,金湖县、洪泽区被国家列为农村改革试验区,小型水利“五位一体”管护模式成为“全国样板”,七个县区全部建成运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特色农产品电商、升级版农家乐、联耕联种服务等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提速扩面推进。目前,我市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全市应确权颁证到户率达到97.7%,基本完成县级成果检查验收1320个村、占97.4%;金湖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验收和与农业部数据库汇交。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普遍建立“实物计租、货币结算”流转价格动态调节机制、分级公开交易和经营主体审查制度,累计流转土地336.57万亩,占承包地合同面积69.54%。在金湖银涂、盱眙兴隆完成互换并地试点2000余亩,有效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在全省第一家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县乡两级全覆盖,累计交易额达28.04亿元,产生溢价6302万元,其中土地流转溢价2522万元,促进了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积极拓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权能,试点面扩大到6个县区,累计发放贷款1.8亿元,较好地缓解了各类主体发展资金难题,“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真正“活”了起来,通过顺畅流转,实现了保值增值。

  拓宽致富渠道,农民增收

  三夏时节,金湖县银涂镇刘坝村村民纪德松从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到当月工资3000多元,心情自然不错。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我市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聚焦富民”导向,大力拓宽渠道鼓起农民致富“钱袋子”,既着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不断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增幅连续七年居全省前三。2016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0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全省第一;村平集体经营性收入44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促进就业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将农民转移就业和服务企业用工相结合,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机制,2016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6万人。大力扶持创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仅2016年发放农民创业贷款1.65亿元,培训创业农民2.9万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5390人。实施财政惠农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升,至2016年提高到400元/月。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富民增收活力。在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推动农村资产“确权赋能”,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让农民拥有股份实现分红增收,95个村开展社区股份合作社试点,已有53个村基本完成,折股量化经营性资产1.95亿元,2016年分配红利804万元。

  创新农业规模经营制度,拓宽富民增收空间。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农业贷款保证保险等有效途径,着力保护好各方面的生产经营利益。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提质发展农民合作社,截至目前,我市家庭农场达3828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农场287个;农民合作社达10126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778个。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富民增收短板。推行创业、就业、带动三大类10种模式、36种方式的菜单式扶贫经验,总结提炼获利返本帮扶法、大病补充保险帮扶法等6种低收入农户帮扶法,“光伏+村+农户”模式、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或集体农场等5种经济薄弱村帮扶模式,“筑巢引凤”帮扶法等4种帮扶方法,推进创业就业脱贫、减支增智脱贫、带动增收脱贫、兜底保障脱贫四项工程,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与模式。(记者:张小燕 通讯员:余章德)

[ 编辑:小 白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