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庄村:生态红利农家“乐”

  鸟语花香,鱼翔浅底,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菊花幼苗郁郁葱葱。几十位当地的农民背着小篓子,清理杂草,扶正菊花苗。站在白马湖畔,目光向东远眺,一番绿色的田园风光。

  “想不到昨天围网遍布、舟楫难行的白马湖,如今变成如此美景。”村民们赞叹。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沿湖过度围养,加上周边城市尾水和工农业废水的排入,白马湖水质日趋恶化,湖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渔民们的日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滋润。150平方公里的水域,一半是围网,一半是圩田养殖,附近渔民和村民都习惯叫它“白马大沟”。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从白马湖过境补水,我市启动了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渔退圩还湖、生态修复等工程。据统计,退渔退圩还湖前后,共清退掉14万亩养殖水面,涉及周边1万多养殖户和农民。

  南闸镇柏庄村位列其中,是白马湖保护性开发的整体搬迁村之一。村支书阚云祥介绍说,柏庄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搬进了镇上的安置小区,新小区里公共设施齐全,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村里的人住在一起,乡音乡情和住在原来的村子里一模一样。

  “村里已经流转了3700亩地,村民们都不种地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五六十岁的人在家也不闲着,到附近的菊花园打工,每天也有七八十块钱工钱。”

  除了打工挣钱,村民们还有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去年土地流转租金648万元,属于集体收入100多万元,其余的全部分红给村民。

  61岁的李龙英,正和领居们在菊花园里清理花苗。她告诉记者,每天70块钱,活还不累。这样的日子,比以前在船上夏天蒸、冬天冻的日子好过多了。

  虽然不种地了,但这块土地仍然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坚实保障。白马湖保护性开发最大的生态红利就是让原先一家一户零散的种植转变为规模化经营,原先的水稻、麦子等农作物种植转变为丹参、白芍、菊花、桔梗等中草药种植,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记者:王正道 杨尚/文 谭鑫/图  通讯员:黄洁

[ 编辑:小 白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