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青少年踊跃投稿 致敬父母凝聚战“疫”力量
 《情下的“家”与“国”》《援》《我为疫情防控来出力》《“疫”线点滴》……自2月10日“我爱我家·致敬父母”作品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全市青少年踊跃投稿,一批感情真挚的稿件挤满了邮箱。

  本次活动征集的作品中,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摄影作品《共克时艰》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为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马芷璇。马芷璇的父母都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父亲马林是影像科医生,负责帮助存在发热症状的病人拍片、排查,母亲钱静在影像科负责帮助病人取片。

  “我想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他们在特殊时期工作岗位上的模样。看到他们即使再辛苦也会用微笑对待他人,我明白了医务人员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责任。”马芷璇说,她在家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经常在微博上看到医务人员全副武装奋战的模样,可第一次看到父亲穿着防护服对着镜头时,真的很心疼。“爸爸每次都安慰我,穿上防护服多了层防护,既会保护好自己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马芷璇说,她询问父亲整日穿防护衣是不是很难受,父亲总会轻描淡写。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子女,马芷璇听到父母讲过许多医务人员奋战在一线的故事,她深深地为医务工作者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她相信有了这种精神,疫情很快会被战胜的。

  “奶奶,你千万不要出门哦,注意保重身体,疫情结束了我去看你。”2月15日中午12点,家住淮安区的朱梓轩刚结束与爷爷奶奶的视频通话,准备和父母一起吃午饭。虽然两家距离很近,可疫情期间从未见过面,在朱梓轩的作文《不同寻常的寒假》中,他写道:“宅在家中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每天和爸爸妈妈呆在家里,我很开心,他们会陪着我做好多事情。”朱梓轩说,“宅”在家里,他学会了写隶书对联、背很多古诗和成功演示科学实验等多样技能。

  朱梓轩的父亲朱林告诉记者,朱梓轩爱好钢琴,想教儿子新曲却又不懂弹奏技巧的他,便自学谱曲,在网上找视频和孩子一同摸索,学习弹奏俄罗斯名曲《喀秋莎》。“爸爸教我弹钢琴和老师教的不一样,爸爸虽然教的不流畅,但是我学得很开心,现在已经能够顺畅地弹奏《喀秋莎》了。”朱梓轩说,在家的每一天他都很开心。在得知此次征文活动后,他非常认真地写了自己与父母在家的寒假生活。

  征文来稿中,像朱梓轩这样通过讲述这个时期与家人相伴的美好时光,传递温暖、凝聚斗志与力量的作品还有很多,青少年们用真挚而朴素的语言将居家相伴的暖心故事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艺作品,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孝敬之心,抒发了砥砺奋进的家国情怀。

  记者 张金宇

[ 编辑:张晓剑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