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淮安区村民王登洪与族人用十多年时间 编修宗谱并注入“新家训”

  “赤诚爱国 国兴家旺 廉洁自律 遵纪守章 务实敬业……”淮安区流均镇合心村村民王登洪与族人用十余年时间,编修的新《王氏宗谱》注入了“新家训”,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家族成员同奔小康。

  苦尽甘来笑开颜

  “清朝乾隆年间,王氏十八世祖及其兄弟三人从宝应迁居到溪河口。”75岁的王登洪指着家门口的溪河两岸说,2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王登洪的祖上在此勤劳耕种,并繁衍生息,渐渐成为流均镇的一个大家族,在合心村的聚居地被称为“王家墩”。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地势低洼的合心村只能种植一季水稻,亩产只有两三百斤。13岁那年,王登洪考上了初中,但要自带粮食去上学。“人均只有6分田,家里的粮食只够管两三个月。为此,每个月一家都要从生产队借60斤粮食,这些粮食给我一个人吃都不够。”王登洪无奈地说,家里没钱没粮食,他只好辍学,跟着父亲用竹篙撑着小木船跑运输讨生活。

  因为读过书有文化,王登洪19岁时成为生产队的保管员。一年后,他又当上生产队的会计。“我负责记工分,一个劳动力一年最多只能挣三四百元。”王登洪说,那时日子过得很艰辛。

  改革开放后,合心村分田到户,已是村里会计的王登洪不用再给村民们记工分了。除了种仅有的几亩田,闲暇时,他和其他村民一起用蒲草编织蒲包。“那时蒲包用来装苹果、梨子等水果,市场需求量很大。家里人口多的,靠编织蒲包都成了万元户。”王登洪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心村一些农户还凭借水陆交通的便捷条件,靠水陆运输和水产养殖等走上了富裕路。王登洪家的小木船也“壮大”成400多吨的机动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随着水利设施的建设,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合心村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了,地里可以种植一稻一麦。“汛期下再大的雨也不慌了,水泵一响,水就抽走了。收割的时候,收割机一响,粮食就送到家里了。水稻加麦子,粮食亩产量增长了近10倍!”王登洪开心地说。

  幸福岁月修宗谱

  子女们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事业,退休后的王登洪每天闲时还练练书法。因为没有系统学习,他笑称自己的字自成一派。此外,他还喜欢看看书,特别是一些古典书籍。

  2002年的一天,家族里的一位长辈找到王登洪等人,希望他们修撰宗谱。“宗谱、家史记载一个家族的风雨变迁。改革开放后,王氏家族亦受益匪浅,家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大家在奔小康的大道上,日子越来越幸福。在国泰民安的大好时机里,我们应该把祖辈们呕心沥血编纂的宗谱延续下去。”王登洪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因此他接受了执笔编纂宗谱的重任。

  由于旧谱在过去遭到损坏,有关资料所剩不多,此次修撰宗谱难度可想而知。王登洪和族人根据仅存的有限资料,想方设法、耐心细致地搜集整理。此外,他们对原来一直沿用的修谱方法与制度也作了一些更改与调整。如编写了“新家训”、将女性也纳入进来等。

  十年间,王登洪抄写了一张又一张,堆起的稿纸一摞又一摞。2012年,《王氏宗谱》基本编纂完成。“建宗谱乃太平盛世之举,社会风尚之使然,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欣逢盛世……”新宗谱的前言写道。王登洪说,本次新谱记录了前人的事业,也启迪后辈不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融媒体记者 刘权 通讯员 李洁 潘爱芹

[ 编辑:苏畅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