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校园竞晒】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校歌校训校徽

未标题-2

 

校徽与校训

 

校园环境

凤凰台

凤凰台

 

行政楼

行政楼

 

来兮桥

来兮桥

 

林荫道

林荫道

 

沁湖风车

沁湖风车

 

实习宾馆

实习宾馆

 

食品科技园

食品科技园

 

疏影亭

疏影亭

 

双馨湖畔

双馨湖畔

 

翔宇广场

翔宇广场

 

翔宇广场全景

翔宇广场全景

 

校训石

校训石

 

校园进门

校园进门

 

校园故事

“面塑张”和他的面塑情结

  一块很普通的面团,到了张迎阳的手里,团呀团呀团,很快,奇迹出现了,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张迎阳喜欢面塑,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他的闲暇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对面塑作品的研究上。学校放寒假,很多同学都在尽情享受假期的美好时光,而他却把自己关在家里,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8件大型面塑作品。

  张迎阳第一次接触面塑,是刚入学的时候。有一次,他从烹饪实训室路过,正好看到一位老师在上面塑课。当他看到一块块面团通过老师灵巧的手,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时,瞬间就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有着良好美术基础的张迎阳,学起面塑来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都是相通的,面塑跟美术有很多相通之处,”张迎阳说。不过,每门艺术都有它独特的一面,学面塑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张迎阳伸出他的双手,可以看到手掌上面起了很多水泡。“因为有些作品必须用开水和面,这些水泡就是和面时烫的。”他说的似乎很轻松,其实,在这背后是不轻松的面塑学习经历。

  “面塑是件很耗时的工作,有的面团要发酵很长时间,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张迎阳说。喜欢面塑,就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时光就这么一点一点在等待中度过,而他的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精湛。在同学们的眼中,他渐渐地成了“名人”。

  张迎阳的面塑作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就有了慕名而来的人。曾经有一个小伙子想请张迎阳用面塑制作99朵玫瑰送给女朋友,价格由张迎阳自己定。但张迎阳却婉拒了。他说:“虽然搞面塑需要钱来买原料,99朵玫瑰制作也不成问题,但99朵面塑制成的玫瑰,重量太大,并不适合作为礼物送给恋人。”

  这就是张迎阳,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原则,并不唯利是图。从某种意义来说,做人也如同面塑,每件作品都必须精雕细琢。

  “你搞面塑有想过毕业后就业的问题吗?”有人这样问张迎阳。他沉思片刻,说:“单纯靠面塑这门手艺找工作不太容易,但我不会放弃,因为我喜欢面塑。”是啊,还有什么比喜欢更重要呢,趁自己还年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一种爱好容易,用一生追求一种爱好,并把爱好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在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张迎阳表示,越是钻研面塑,越觉得这里面学问很深奥,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面塑作品要想成功,就需要不断创新,就必须赋予其灵性与灵魂。

  而这,正是张迎阳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吧!

 

渠蒙蒙:玩着《王者荣耀》的他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刚见到渠蒙蒙的时候,他正在和同学们玩着网红游戏《王者荣耀》,这一波全民娱乐的风潮似乎刮得是有点猛,一贯只喜爱开心消消乐的他也玩起了竞技类游戏。“每天只玩5局,我对自己是有约束的。”认真谈起玩游戏这个话题,渠蒙蒙有点不好意思,“游戏里的提高用户黏性的那些方式似乎对我没用,我把玩游戏更看做是和同学们打打闹闹的沟通方式。”

  尽管一直以来,游戏都被看作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但渠蒙蒙对待游戏的态度确实让事实有些改观。2016年底,渠蒙蒙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荣获2015—2016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被推荐参加江苏省“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获得“江苏省先进个人”,并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的荣誉称号。入学不满两年但成绩斐然,一路坚持走来的渠蒙蒙有许多故事想要分享。

  看一眼就忘不掉的“榜样墙”

  计算机楼的那一面“榜样墙”,尽管早已失去刚建成时的流光溢彩,但榜样的力量却不可小觑。入学后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楼的渠蒙蒙,长久驻足在榜样墙旁,他一遍遍读着每一位学长学姐的优秀事迹,心里暗暗攒了一股劲。“我看到学长学姐们都获得了国家奖学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但就是‘不明觉厉’。”下了课他回去查阅了国家奖学金的资料,发现事实不仅仅是“不明觉厉”,仔细研究后更加觉得国奖有着非常重磅的含金量。渠蒙蒙在随后不久的职业生涯课上,便果断给自己立了个目标:拿遍国家奖学金。

  他这么说了,他也这么做了。

  因为国奖的严苛要求,渠蒙蒙给自己列了一份计划,这份计划中不仅含有保持成绩第一的排名,还有不出现任何处分、尽量获取多项活动证书等。有些并不是获取国奖的必须,但渠蒙蒙认为一旦要做,那各方面都要符合“优秀”的标准。计划后的实践让室友们都觉得他好似一个疯子。他会用三天三夜的时间背熟四十多页的书本定义,他也会泡在实验室里好几个小时不吭一声,同时居然还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学院各项活动。“大一时的校园活动,我一项都没有落下,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习成绩也长年保持在专业年级综合排名第一。”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成为渠蒙蒙懈怠的借口,勤奋、钻研、刻苦、求实,充实了他的大学生涯。

  “这些习惯我觉得还挺受用”

  “其实我也只有每天24小时,但我能坚持每天5:30起床。”在问到渠蒙蒙的时间安排时,他吐露出了“真相”。在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校园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参与,如何平衡与取舍是大家都会思考的一道难题。渠蒙蒙选择了一种简单的方式,维持早起的生活习惯。5:30起床在高中是常态,渠蒙蒙也坦言在刚步入大学的时候确实有些不习惯,但很快他就厘清了思路,习惯是自己的,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

  每天早起的两个小时,是属于“记忆”的两个小时。说起记忆方式,渠蒙蒙眼前一亮,“我觉得我很幸运,尝试了几次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记忆特点。”他习惯在早起的时间段里,记忆书本内容、熟读课外知识,或者是整理昨日的事宜、明晰今日的思路。正是因为这每天两小时的高效记忆帮助了他的学业,渠蒙蒙获得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参加校园活动,也因而学习、生活两不误。

  除了早起和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渠蒙蒙还有个要求自己必须养成的习惯,那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他的书桌前贴满了一排五颜六色的便利贴,颜色深浅表示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事一贴、清晰明了。“撕掉已经完成的便利贴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对纾解压力似乎也有一点帮助。”看得出来,渠蒙蒙很开心他养成了这些习惯。

  入了“肉坑”成了“肉友”

  “这是吉娃娃,那是熊掌,角落的那两盆分别是静夜和糖豆……”渠蒙蒙指着阳台上近百盆的多肉植物,一个一个如数家珍。“养多肉是我的爱好,看着他们成长,为他们浇水换盆,每一个环节都让我特别开心,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似的。”渠蒙蒙突然扭头吐了下舌头,不好意思地说,“这样说会不会让人觉得怪怪的?但我真的喜欢呢!”每一盆多肉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受到表彰时、在获得奖学金时、在拿到勤工俭学的收入时,亦或是组织了一场令人骄傲的活动时,渠蒙蒙都会去买一盆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作为奖励给自己的礼物。“多肉的品种可真多呀,我给了自己这么多次奖励到现在竟也还没有重复。”双方像是较上了劲,看看到底谁能赢了这一局。

  渠蒙蒙坦言,养多肉是自己排解压力的一种方重要式。他经常成为亲戚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本质上自己却不是那种一点就通的聪明人,若不勤奋恐怕对不起父母辛苦筹集的学费,一点点聚集的压力渐渐会让他喘不过气来。“这种时候,我会耐下心和多肉相处一段时间,也会戴着耳机在没人注意的晚上去到操场中央练习舞蹈。”多才多艺的渠蒙蒙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流星很远,尽管彩虹难见,但风雨之后,一片澄净的天空之上总会遇见他期待的那个远方。

 

典型人物

范广璞:用“热血”点燃生命希望

  “好人”范广璞是江苏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16年来,他坚持无偿献血的事迹感动了学院师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他是无私奉献的普通市民,也是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更是科研成果显著的学者。他用爱传递公益精神,用耕耘诠释育人真谛,用“热血”点燃了生命希望。

  献血已成为一种习惯

  范广璞告诉记者,父辈的热心肠在他心中埋下了善的种子。在天津念大学时,范广璞第一次接触到献血。听医护人员介绍,献血无害健康,更重要的是,血液对于手术病人和血液病患者非常珍贵。于是,范广璞毫不犹豫加入到献血队伍中。不过,那时他体重仅90多斤,没达到供血者体重标准。被拒之门外的范广璞难掩失落。

  2000年,范广璞进入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成了一名教师。学校组织无偿献血,他带头报名参加,第一次献出了200毫升的鲜血。此后,范广璞在献血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成了一名定期的志愿献血者。“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献血对我来说已成为习惯。”范广璞说,“我多献一次血,可能就会延续一个病人的生命。”

  除了按期献血,只要血站有紧急献血通知,范广璞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正因为范广璞对献血事业的支持,许多病人的病情得以转危为安,这也更加坚定了他长期无偿献血的决心和信心。16年来,范广璞无偿献血70次、机采血小板98个治疗量,累计献血84600毫升,他被评为“江苏省无偿献血先进个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个人金奖”。面对爱心事业,范广璞说:“每个人都有爱心,但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我只是选择了一种普通的做法。”

  将爱心播撒向每个学生

  大学毕业至今,范广璞一直在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范广璞坚持“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率先垂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我常告诫学生,莫以善小而不为。”在范广璞的悉心引导下,不少学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范广璞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相处像朋友一样。“老师对待学生要宽容,他们还是不成熟的孩子,遇到事情不要抛弃他们。”范广璞说。而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范广璞,大三学生夏睿是范广璞的铁杆“粉丝”。夏睿告诉记者,他很钦佩范老师,受过他很多指导。“我以后也会像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后多回学校看望恩师。”

  范广璞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将爱心播撒向每个学生。在范广璞的班上,有一名来自徐州的贫困学生,范广璞不仅号召班级学生捐款,还将自己的一辆自行车送给了这名学生,并提供部分生活费用,周末还常带他回家加餐。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课时突发急性阑尾炎,范广璞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做手术,整夜看护,彻夜未眠。

  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

  “虚心学习、态度严谨、团结合作、脚踏实地”……这是师生对范广璞评价最多的词语。陆从明与范广璞一起共事了10多年,在他眼中,范广璞平易近人,工作认真。同事黄和升觉得,范广璞特别适合做学生工作,跟学生“玩”得来。“这些年来,他既是领导,又是兄弟,从来不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上。而且,老范有很丰厚的专业学识,实践操作能力也很厉害,值得我们学习。”

  自2012年担任学校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以来,范广璞主要分管实践教学工作。他不仅配合其他教师组织好基础实验、考工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本系师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并取得实绩;同时还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攻坚阶段,范广璞除了承担《酶制剂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实验实训教学设备项目的实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范广璞不畏艰难,调研、论证、洽谈、采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了项目如期完成。在校企合作方面,无论是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还是社会服务、员工培训、学生就业,范广璞都保持着十足的热情和干劲,带着大伙儿一起向前“冲”。他先后担任淮安市药学会和农学会会员、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技术顾问,还为知名酒业公司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静:平凡岗位上的小确幸

  (一)

  “我很庆幸当年做出的选择。”王静说。

  那是2010年的秋天,王静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的她,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是继续留在原单位做文字工作,还是来当辅导员,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两者相较后,她选择了后者。

  “与人打交道,总能带着一些温度与人情味,学中文的人,对于人情与温度特别珍视。”王静说,这就是她为什么选择后者的理由。

  不经意间,当辅导员已经七个年头了。这些年,工作和生活中填满了一个个与学生相关的故事,一幕幕就像精彩的电影,上演着一场爱的绵长修行。七年时光让她收获了许多的温暖与真情,让她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二)

  那年秋天,王静迎来自己的第一届学生。

  除了欣喜、期待,还有一些不安与迷惘。“刚从事辅导员工作,一切都还那么陌生,我不知道能带给他们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见证他们成长,陪伴他们飞翔。”

  王静还清楚地记得她人生的第一次新生大会。面对几百双充满信任与期望的眼睛,她竟然手足无措,紧张得有点结巴,脸通红通红的,辛苦准备了一夜的讲稿也没派上用场;在大学里多年的优秀干部经验,以及研究生时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在一瞬间全都黯然失色;来参会的系党总支书记本来是为她撑场面的,此刻却成为她更大的心理压力。

  她更记得,在新生军训的时候,一位女生半夜患急性肠胃炎。接到电话的时候她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地打电话把书记吵醒,问清楚程序,然后第一次在凌晨带着学生走进自己平素倍感惊恐的地方——医院,一夜无眠。从那时候起,王静的脑海里对辅导员工作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苦。

  当时的王静也许不知道,这样的“苦”,实际是日后工作中的家常便饭。但王静知道,她喜欢这些年轻的笑脸,喜欢这些不谙世事的单纯。她说:“这些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学校,还没有真正学会独立,所以,老师就成了他们的‘主心骨’。作为辅导员,只要心中带着对学生的爱,也就不觉得‘苦’了。”

  有人说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更好的世界,王静说她的工作和学生,则让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三)

  有人问王静:“你做辅导员这么多年,有什么让你难以忘怀的大事?”

  王静思考了很久,平时能言善语的她却突然语塞。因为,辅导员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小丽最近失恋了,得好好安慰安慰;小雪最近家里有事了,得打个电话关心关心;小军为了做小生意总是逃课,必须叫到办公室问问情况;小飞期末考挂科了,必须好好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等等等等。

  “每当想总结一下自己取得的所谓成绩的时候,总会突然发现,没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她说,“岗位很平凡,工作很琐碎,似乎没有一件事能称得上‘大’的。”

  然而,就是这些琐碎的小事,却总能带给王静不一样的收获与感动。

  一个寒冷的下午,一位女生神秘地闯进了王静的办公室,从包里拿出一条自己用一个月时间织成的围巾,说:“老师,我和同学学习织围巾,第一条虽然织得不太好,但我最想把它送给你!”在王静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这位女生生怕她不肯收下这份礼物,转身就跑了。过了一会儿,她又发来一条短信:“老师,第一条围巾送给最敬爱的您;回去我要织第二条,放假回家送给妈妈。”

  此刻的王静,眼睛是湿润的。她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个辅导员应做的事,但学生给予她的回报却过于“丰厚”。节假日看不完的祝福信息,还有平常那一封封电子邮件,毕业后偶尔的电话问候,让作为辅导员的她倍感自豪。

  而这些“回报”,也让王静深深懂得,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虽然很平凡,每天所做的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关乎学生的成长。也许,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而,她更加敬畏这个职业,更加用心处理好每一件关乎学生的“小事”。她说有时候觉得挺幸福,参与和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青春,是他们丰富了她的人生体验,让她对生活的五味体会得那样真切。一切的付出,看起来都那样简单、美好、纯粹。

  她说,这就是她的“小确幸”。

  (四)

  前不久,由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16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暨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王静荣获“2016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对于这样的殊荣,她显得有点诚惶诚恐。“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学院辅导员这个群体,因为,大家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辅导员,就是一点点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而尽己所能让学生的青春大放异彩。”

  王静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不是自己获得这样那样的称号,而是一天天看着一个个学生成长成熟,看到那一张张职业技能证书、一张张毕业证书、一张张签订的就业协议书。

  这,也是每个辅导员所期望的。

 

杨辉:志愿青春的追梦人

  2019年3月5日,在淮安市体育馆大厅内,我校机电工程学院2017级的杨辉同学被评为“第七届淮安市优秀志愿者”,淮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为他和身边的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奖状。站在一群优秀的成年人中间,杨辉20岁不到的年纪显得有些稚嫩,但谈起志愿服务的年份和经历,杨辉有着自己的一段“青春梦”。

  缘起偶然: “被资助”的孩子也想要“援助”社会

  “我是一名贫困生,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初一的时候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扶。”谈起自己的过往,杨辉大大方方的说道,“那时候对我一对一帮扶的是王阿姨,不仅过节的时候会给我家送些礼品,平时也会给我很多生活的资助,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对于这一段被资助的经历,杨辉有着无法磨灭的记忆,这段经历也一直鼓舞激励着他,成为他选择人生志向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与帮扶机构的沟通渐多,杨辉慢慢地认识了淮安市爱心传递公益社,小小年纪的他只知道帮助他的爱心人士都来自这里。2017年,公益社组织了希望的田野第十二站活动,带领七十多个贫困儿童去动物园玩,杨辉恰巧是这七十多个孩子中的一员,没想到的是这次活动竟成为了他步入志愿服务的第一扇门。

  “那时我已经18岁了,身边的孩子都只有十来岁,孩子多服务的人员却很少,我想帮帮他们。”杨辉的“第一次”志愿服务目的特别的简单,他立刻去叔叔手里扛起了大旗子,在队伍的最前面领着这群孩子们向前走。“觉得自己不再是个小朋友了,可以算半个‘大家长’?”杨辉摸摸脑袋有点害羞,似乎对那时候心里的想法有些不好意思。

  青春无悔:想让遇见的“不容易”都变成“容易”

  高中毕业后,杨辉才正式成为该组织的一员,他的积极让志愿服务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常态。在近两年的业余时间里,他多次帮助被资助家庭收捐家具、采购发放年货、走访回访,他还参与了机电工程学院的雏鹰志愿者协会,多次走进敬老院、参与社区服务、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等等。在极其可贵的休息时间里,杨辉的生活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不能参加献血让我觉得特别遗憾。”杨辉说道,因为身体的原因杨辉无法参与无偿献血,但他仍然在为此积极做着努力,“我现在每天进行5公里跑步锻炼,希望自己身体可以早日符合献血要求!”

  多次的志愿活动中有一次让杨辉印象十分深刻,那是住在韩桥的一家人,杨辉当时受公益社委托去帮他们装太阳能。一家五六个小孩,一个受伤的父亲,还有一位忙里忙外不停歇的母亲让杨辉心生怜悯之心,“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杨辉不由得感慨,哪怕自己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比他们好,遇见“不容易”的生活杨辉也会积极地慷慨解囊,为这个家庭四处呐喊资助,保存着对这个美好世界的无限善意。

  不计名利:温暖别人的同时也“被温暖”着

  在采访的过程中,杨辉对于自己做的这些志愿活动表现的十分淡然,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一部分,如同每日必须吃饭喝水一般。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听到最多的回答便是“还好吧!”

  “你觉得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吗?”“还好吧!”

  “获得淮安市优秀志愿者称号你觉得开心吗?”“还好吧!”

  “志愿服务的经历对你而言你觉得是什么?”“啊,就还好吧!”

  “帮助他们会让你觉得很有意义吗?”“还好吧!”

  但提起学校对于他的帮助,杨辉却有许多的话要说。“我是免学费入学的,这对于我的家庭减负很多,也让我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对于贫困生,学校除了减免学费一系列的政策外,每年还会有两次贫困生补助,这给了杨辉最为基本的生活保障。“觉得心里暖暖的,特别感谢学校的帮助。”杨辉还会时不时的利用省下的钱给奶奶买些水果,给帮扶的家庭带去一些日用品。

  云淡风轻:做一颗最普通的“螺丝钉”

  与杨辉同室友的两位男同学,在杨辉的感染下也加入了爱心传递公益社,成为了志愿服务最前线的前行者。“他们可是最强壮的免费劳动力!”杨辉这样调侃道,“一开始大家的情绪没那么积极,但志愿服务是件会上瘾的事,看了形形色色的贫困家庭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谈起未来的打算,杨辉将公益社的组织者“夏花阿姨”当成了自己的榜样,“想和她一样,就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简单而不平凡的杨辉语出惊人,“螺丝钉精神”是他发自内心的希望,也是生活中最忠实的守护者。螺丝钉虽小,其作用却不可估量,它细小、细微、简单、自在,便正如杨辉这般;它甘愿低下头来,将自己献给整体、服从组织、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也正是杨辉真实的生活写照,他小小的年纪蕴藏着的却是巨大的能量。

 

 

[ 编辑:张晓剑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