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近年来,淮安区以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为目标,以深化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为残疾人幸福“加码”。

  保障民生

  淮安区目前约有7.7万残疾人,占全区人口比例6.4%。解决残疾人实际生活问题,打破因残致贫的魔咒,成为淮安区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民生的重点。

  落实城乡低保制度,实现残疾人“贫有所保”。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增发低保标准20%低保金,全区有6569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享受全额低保。

  完善生活救助制度,实现残疾人“难有所助”。对低保边缘以及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按照城乡低保标准发放生活救助金。向3543名低保外的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781.87万元,实现了“应救尽救”。向143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88.09万元,向54名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专项补贴6.75万元,实现了“应补尽补”。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兜住底线,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保”、“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为3306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每人每年享受100元“参保”补贴,“参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承担。个性化保障,自2015年以来,淮安区每年持续向三、四级轻度残疾人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了残疾人抗风险能力,2017年为全区12930名轻度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交纳25.86万元,提高了残疾人抗风险能力。

  托起梦想

  近年来,淮安区不断优化残疾人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政策引导就业。淮安区将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并为符合条件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出台《关于加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意见》,首次将用人单位是否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信用系统,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

  培训促进就业。积极推行基地化、专业化、常态化、层次化培训的路子,推行岗前定点培训、岗中重点培训、创业提升培训等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先后组织泥塑培训班、音乐培训班、盲人按摩培训班、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种养殖培训班、电脑培训班和专职委员业务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12次,共培训残疾人232人次,帮助36名残疾人成功创业,196名残疾人成功就业。

  拓展领域

  淮安区积极拓展服务残疾人的领域,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淮安区先后建成了包括淮安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顺河等8家乡级和泾口等9家村级集康复、就业、日间照料、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基层“残疾人之家”,助残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实现了区乡两级托养、康复中心全覆盖。

  整合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将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标准从每年750元提高到3000元,惠及贫困精神病患者431人;将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全力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依托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和淮安区康复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依托民办康复机构开展残疾儿童康复,2017年累计康复残疾儿童142人次建成淮安市首个全省领先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基地”,现已培训1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11月16日举办第二期“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班”,对20名盲人、7名专职委员进行培训。

  因地制宜开展托养服务。淮安区创新开展以托养、康复、教育、辅助性就业、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初步形成以公办托养中心为示范、民办托养机构为补充、居家托养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累计托养残疾人259人。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把残疾人维权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内容,建立了区法律服务援助中心,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全区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

  该区还组织58名残疾人参加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14金9银7铜的佳绩;组织20名残疾人参观了市图书馆、漕运博物馆和淮安府署,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记者:左文东 通讯员:杨文龙 韩鑫 黄洁)

[ 编辑:小 白 ]

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明办

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号,邮编:223001,投稿邮箱:wmb3943233@163.com

苏ICP备05001951号